“利用古镇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中期报告

网站首页    教育教研    课题研究    学期汇报    “利用古镇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中期报告

2014/11/12 9:34:54

2010年7月,我校确立了“利用古镇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的研究课题,围绕课题,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探索。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古镇现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宝贵的旅游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校园“三风”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一系列活动,使学校的师生员工受到熏陶和感染,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建设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课题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学校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文化平台的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功能和价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积极健康地发展。但是,落后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和习惯依旧存在,校园内仍然流行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潮,一些腐朽堕落的思想仍在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如此种种,都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和谐成长,也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创造性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推动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当前农村中学重建校园文化,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深入挖掘各种有效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构建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向纵深发展。

锦溪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广的文化积淀;锦溪又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拥有以“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中华历代古钱币珍藏馆”为代表的十三家民间博物馆。将锦溪旅游资源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古镇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给学生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及实施对策

(一)以古镇旅游资源为依托

锦溪,以溪得名。志载:“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为“睡梦中的少女”,已故大师刘海粟赞誉她是“江南之最”,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锦溪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锦溪,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座(砖)窑”的美称。与周庄、甪直、同里为近邻,与之同属江南水乡的典范景系。锦溪的生命是水做的,锦溪最引人入胜的也是湖光水色。“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锦溪全镇共有大小湖泊16个,河道238条。细水蜿蜒,静默地流过镇上人家的窗前;水巷两边的绿树,在风中轻摆枝柳,映衬着座座灰白古石桥,加上远远近近的近的石驳、河埠、青瓦、红柱、“美人靠”,就像进入画境一般。古莲池、五保湖、老街……均是游览观光的胜地。锦溪水多,水族也多,黑鱼、鲫鱼、鳜鱼、甲鱼、巴鱼、白丝鱼,河虾、对虾、螃蟹……此外还有许多土特产,比如袜底酥、红菱、青团子等等。

2.人杰地灵,英才辈出

锦溪镇自古崇文尚墨,有“枯灯夜读”风尚,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历代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南宋名人卫径——昆山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诗人吴文英,明代诗人沈周、高启、文徵明、归昌世等都为锦溪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明未清初反清义士陆兆鱼,清嘉庆年间代署杭州知府、在岳王庙中铸秦桧夫妇奸佞像的陆允中等均为享誉一方的仁人志士。近百多年来,从锦溪走出了三百多名正副教授,被誉为进士、举人、教授和留学生的故乡:文字改革先驱——“普通话之父”朱文熊、清华英烈陈三才、法学专家朱文焯、图书馆学专家陈华鼎、统计学专家陈其鹿、历史学家陈正飞、新闻工作者丁维栋、民国状元朱雷章、“护书功臣”陆辑安、巾帼英雄金瑞仙、微生物学家陈华癸等等一批著名学者,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其中还有两名中科院院士。一位是已故资深院士陈华癸先生,25岁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生前曾是我国农业微生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另一位是半导体材料物理专家秦国刚院士,他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国际著名固体物理学家黄昆教授的高足。

还有一位杰出人物是必须提及的,他就是朱文鑫(1883—1938),号槃亭,字贡山,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为了表示对朱文鑫先生的纪念,家乡人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建立了一所中学,并以他的号“槃亭”来命名。现在“槃亭中学”已更名为锦溪中学。

勤劳聪慧的锦溪子民,还创造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民俗文艺,远近闻名的“丝弦宣卷”,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锦溪也是吴歌之乡,锦溪人用自己独特的才智创作了许多民间歌谣,情歌是其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种,它在各个乡村世代相传,成为了人们一种特殊的娱乐方式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历史悠久,古迹众多

锦溪,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远在新石器时代,锦溪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吴越春秋,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辅助光武帝刘秀战胜王莽的历史名将马援曾在此驯马练兵,三国时期的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于斯,东晋安帝义熙年间的大画家顾恺之,晚年又因不愿为官而长年隐居此间。这些历史通过锦溪的很多地名就能窥其一斑,比如:马援庄,张家厍,顾浜等。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陈姓宠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80年。直至1993年,才恢复锦溪古名。五保湖中的陈妃水冢,至今仍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明清时代又有许多诗人雅士写下了吟咏锦溪的脍炙人口的诗篇,老镇区至今保留有众多的明清建筑。文昌阁、莲池禅院、通神院都是令人留连忘返的名胜古迹。

4.藏馆众多,珍宝无数

锦溪水之美,桥之多,街之奇,巷之幽,园之静,不临其境,难言其妙。以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为代表的各类民间收藏品博物馆、艺术馆,更有探不尽的珍稀瑰宝,听不完的美丽传说。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不仅以似诗如画的水乡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各类民间藏馆景点更赋予了古镇新的文化内涵。

“中国第一古砖瓦博物馆”,唐志云的“金石人家”书画篆刻艺术馆,陆家衡及其父之“柿园”书法碑帖艺术陈列馆,苏州陶都宜兴的“紫砂博物馆”,以及徐州古钱币收藏家黄风子先生开设的“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已故工艺美术大师刘海粟老先生的关门弟子——我国著名青年画家张省先生的“张省美术馆”、“中国根雕博物馆”、“中华奇石珍品馆”、陆宜泰的“锦溪杰出人物馆”等,藏馆中藏品种类丰富、品位高、内涵深。这些民间收藏博物馆的相继开设,极大地提升了锦溪旅游的文化品位,使锦溪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

(二)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教育科研是指研究者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教育科研工作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以“十二五”课题研究为契机,通过制定教科研奖励方案,广泛发动教师们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今年有近十篇课题论文在昆山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有七人结合“十二五”课题申报了昆山市骨干教师个人研究课题,先后有两人被评为“昆山市首批德育能手”,四人被评为“昆山市教学能手”,四人被评为“昆山市教坛新秀”,六人被评为“昆山市星级教师”。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1.潜心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是通过学校优美的物质环境、丰富的文化活动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感染、熏陶而实现的。因此,如何建设校园文化,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德育功能,以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应该潜心研究的最大命题。学校课题把握特色性、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实效性原则,以锦溪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为立足点,努力营造学校优美的物质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以锦溪悠久的民风民俗民情为素材,丰富校园行为文化内容;以锦溪人捐资重教的奉献精神、“枯灯夜读”的好学精神、陈三才烈士等人的爱国精神,天文学家朱文鑫、中科院院士陈华癸、秦国刚等人的科学精神为主题,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2.精心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包括健康向上、内涵丰富的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我们力求在高品位、宽覆盖、新形式上有所突破。我们将古镇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精心制定了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具体包括:新校本教材《灵秀锦溪》的编写、围绕课题的学生文学艺术作品集《晨钟》的出版、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和其它音像资料的收集、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我的教育故事”作品的收集出版、锦溪中学优秀毕业生资料的收集、校园花木名目诗文挂牌介绍、组织“美在锦溪,美在锦中”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社团(文学社团、书画社团、艺术社团、体育社团等)、建设专题陈列室(校史陈列室、家乡风情室、优秀毕业生事迹陈列室等)等共17个方案,并通过召开课题研讨会,落实到有所专长的老师具体负责,责任明确,分工到位。负责各项工作的老师都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思路。目前已经建成的有“槃亭文学社”、“柿园书画社”、校史陈列馆等。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方案的实施,让古镇旅游文化资源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使师生员工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3.倾心打造校园文化建设亮点 校园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空间,因此,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及学生个性的形成、情操的陶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精心设计并努力宣传的校园文化建设亮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无形中净化着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感染着学生的行为,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我校以迎接“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检查工作为契机,倾心打造了“锦溪名人事迹”走廊、“校史文化专题陈列室”、“槃亭文学社”、“柿园书画社”等校园文化亮点,为我校课题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而且随着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必将厚积薄发,更加精彩纷呈。

4、用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丰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我校开展了“中国书法进校园”、“我的家乡.中国梦”“迎中秋经典诵读比赛”“‘月圆情暖’爱心资助”等校园文化活动。由昆山市委宣传部、昆山市文联、昆山市教育局主办,昆山市书法家协会、昆山市锦溪中学承办的中国书法进校园活动,10月29日下午在我校举行。由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陆家衡老先生带领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们来到我校,我校师生共六十多位书法爱好者来到现场,一睹书法大师们的高超技艺和绝妙风采。书法家们与学校师生广泛交流,为他们现场创作书法作品,传授书法经验,激发了广大师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部分师生还有幸得到了书法家们的现场指导,获益匪浅。更为难得的是,陆家衡老先生现场挥毫创作《锦溪渔唱》,这让在场的师生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为陆家衡老先生的精彩技艺所折服。我校酝酿已久的“柿园书画社”也在此次活动中正式成立,陆家衡老先生亲笔题写了社名——“柿园书画社”。“柿园书画社”是我校继“盘亭文学社”之后的又一重要文艺社团,她的成立不仅为锦溪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涵,而且也是锦溪中学历史上的一件盛事,具有重要意义。

(四)以锦溪历史文化和校史文化整理为主线 古镇锦溪,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锦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包括历史文化、饮食文化、习俗文化、桥窑(砖窑)文化、民歌文化和馆藏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极好资源。发动师生员工对锦溪历史文化进行搜集整理,不仅对丰富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锦溪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一件事。

我校自1946年2月建立以来,已经走过了67个春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学校原名陈墓私立槃亭中学。1945年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百废待兴,陈墓镇的有识之士以教育为重,为帮助辍学青年解决入学困难,决定创办一所中学。时任上海实业银行经理朱庆曾(朱文鑫先生之子)得悉后,立即慷慨解囊资助,并亲自发函联系朱文鑫先生的生前好友,募集捐款、招聘人才,参与商议办学事宜,使中学在很短时间内顺利招生开学。1946年2月,学校开学后,为纪念先贤、陈墓籍现代天文学家朱文鑫先生,同时也为了激励青年发奋求知,学校于是定名为“陈墓私立槃亭中学”,“槃亭”是朱文鑫先生的号。“陈墓”为旧镇名,相传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偏爱锦溪山水,恋不忍离,死后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800余年,直到1993年才恢复古名锦溪。原校址为镇古莲池禅院,现为4A级旅游景区锦溪的著名旅游景点——莲池禅院。其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学校几经易名,发展成现在的“昆山市锦溪中学”。锦溪中学在将近70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将学校的历史和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搜集整理起来,开辟专门的陈列室进行展出,不仅能激励现在的学生奋发向上,而且能起到弘扬学校传统文化的作用。

(五)以学校形成特色为理念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如何选择学校办学特色,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全面发展而又具有个性特长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扩大学校内涵、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特色发展”“一校一特色”,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古镇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就是要将锦溪旅游资源引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古镇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给学生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初步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校老师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等诸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从若干领域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和经验,有力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获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声誉,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坚持德育理念,成功形成了特色。学校在课题研究中坚持“立足古镇,创造特色”的办学主张,注重对特色教学的投入,提高特色教育的实效,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喜人面貌。学校的文化氛围浓了,颓废气息淡了;学校的文明程度深了,功利意识浅了;学校的好人好事多了,违规违纪少了。一大批的成绩涌现了出来。德育团队获市先进称号,学校独具水乡风韵的舞蹈获市级奖项,柔道队多年蝉联苏州市冠军,文学社被评为镇优秀文学组织。喜讯接踵而来,提升了学校知名度,更坚定了学校的特色路。 2.推动教师发展,形成了一个稳定而又不乏活力的教师队伍。由于我们注重课题研究的全员参与,积极营造了科研兴校的氛围,使此项研究活动有效的促进了学校教师群体的发展。在课题研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获得了道德教育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提高了理论素养,更新了教学理念,开阔了教学视野,提高了个人素质,同时也总结了得失,积累了经验,从而更密切关注教学,关注教改。我校已经形成了以青年为主,老中青三结合的教师群体,并在教学和科研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3.陶冶学生情操,培育了大批学识广泛、思想丰富学生个体。通过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学生的知识得以丰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操得以陶冶,思维得以提高。学生会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对自然社会、人生存在的感受分析、思考、综合,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形成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甚至推陈出新。同时他们还学会了一些生活学习的技法,如积累素材,设计未来……看看校刊、学生作文集、学生自办小报,你会发现学生的思想认识的印迹,他们的睿智和远大。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多样,但应该始终围绕一个核心精神,目前围绕该课题还未能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

2.该课题研究与文科教学容易结合,但和理科的结合点太少,课题实验课不易开展。

3.古镇旅游资源博大精深,如果全面整理,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们只能浅尝辄止。 4.校本课由于各方面原因无法开齐开足,锦溪文化和校史文化的普及还有难度。 5.课题研究往往停留在书面上,如果要动起来,必然会涉及到资金问题,目前教科研的经费主要用在最后印刷材料方面,而过程性的关注却很少。 6.教师从事教科研的积极性不高。                                                        锦溪中学课题组                                                           2013.10


2019年6月21日 18:2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