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题研究中对地方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网站首页    教育教研    课题研究    学习资料    谈课题研究中对地方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2010/3/20 8:22:22

2000年9月,我校语文组向上海市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学术委员会提出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高中研究型‘社区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朱家角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课题申请,并于 2001年1月18日被正式批准。经过一年多艰苦的实践和探索,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现针对课题研究中对朱家角地方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作一简单的回顾。

 

课题的由来

我校师生是朱家角镇上的“老土地”,我们对于自己的家乡都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我们知道文革的破坏曾给古镇以致命的打击,所幸的是,到了九十年代,我们看到了沉寂多年的家乡开始复苏,生机盎然地蓬勃发展起来。1991年,古镇朱家角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四个文化名镇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视察了古镇后,欣然命笔,题写了“全国历史名镇朱家角”八个大字,上海旅游四号专线直达朱家角。朱家角古镇的文化旅游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朱家角镇热闹起来了。我们为此欣喜若狂,然而欣喜之余又徒增了一份遗憾和担忧。原因是,古镇的开发不间断地出现败笔,某些景点的开发没有挖掘出它应有的内涵;某些不适当的开发破坏了历史文化名镇的原真性,一些有价值的文化遗产遭到了人为的破坏,甚至被销毁。古镇百姓有着许许多多的不满和怨言,了解此情的师生也和古镇人一样为之叹息扼腕。此时的师生们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作为古镇的一员,我们必须关注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每一个古镇人都有这个责任和义务。由此,“朱家角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个专题开始在我们的心头萦绕。

2000年,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中推出了研究型课程,并正式列入《上海市高中课程计划》,要求全市高中从高一年级开始全面实施。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学校可根据地方特色自行构建综合性的社会实践类的学校课程,而我校地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朱家角,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我们可以利用朱家角丰富的社区资源,通过对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来探索高中研究型课程的设置和实践。并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来服务于社区,进一步推动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此思想基础上,我们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区教研室的支持,并在他们的帮助和认可下进行了课题的申报并立项。

 

对朱家角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

一、教师的先期调查

(一)对朱家角古镇特点的把握

1、朱家角旅游开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古桥、古街、古民居,这是江南古镇所特有的,但朱家角除了拥有小桥、流水、人家的迷人风光之外,更有诸多有别于其他江南古镇之处。

(1)朱家角在明清时期商业繁盛,清末民初成大镇,有“三泾不如一角”之称,经济的繁荣发展使得本地区和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因此,到19世纪初,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漕河街有上海最早的发电厂),而且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四教共存,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朱家角镇商业的繁荣带来了镇民的富庶。本镇原有十条老街(一条被称为“横街”的现已消失),老街上的明清建筑范围广、气魄大,现今留存的80 年以上的老房子有几百家。

(3)文人雅士多。坐落于漕港河边,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著名古刹——圆津禅院,曾是许多文人雅士聚会之所,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墨宝和足迹。

(4)、朱家角的特产做工考究、味道好。如:熏青豆、清水陈皮、雪饺等。

(5)、古镇人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喜欢收藏、听书和品茶等。

所以,朱家角古镇可以挖掘的资源十分丰富,涉及到衣、食、住、行、用、旅、藏、赏、视、听、技、乐等各个方面。

2、朱家角人对古镇的开发和保护的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七十年代初,无知的人们竟然把北大街街面上的石板全部撬起运走,仅以每条9元的价格卖给了当时的县农桥队,把石板用作金商公路白石矶港桥的桥基材料。苍天有眼,北大街上四百多年前铺的石板至今还在淀山湖水的激荡下哭泣呢?后来修复时又用每条35元的价格从苏州采购了新开采的石板。这是政府的行为,此时的百姓没有也不敢有太多的反应。

一隅小学是古镇实业家蔡一隅在民国初期投资建造的洋学堂,有民国总统黎元洪的题匾。清一式的西洋建筑规模大、设施全:礼堂、琴房、实验室、图书室、标本陈列馆、花架花圃、小桥流水、亭榭楼阁、名花异草珍贵树木应有尽有。这座有近百年历史的洋学堂,是杭嘉湖平原第一家,是朱家角古镇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份珍贵财产和里程碑。岁月沧桑,竟然在九十年代被拆除,所谓的引资开发,建成了今天的财苑宾馆——这是开发带来的遗憾,是古镇文化发展史上无法抹去的耻辱的一笔。此时的古镇人向政府机关提出反对意见,但最终还是没有坚持到底。

九十年代初,城隍庙的修复在古镇引起了一场大轰动。引起轰动的,当然不是庙中的香火,更不是庙中的法事,而是庙门前出现的一对石狮子。这对狮子有两人多高,狮子座基3个中学生合抱也抱不住,狮身雕刻精工,神志昂然,生机勃勃,是城隍庙的原物,至少有二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石狮子重新出现在城隍庙门前的第一天,古镇是万人空巷,石狮子四周被围得水泄不通。古镇人欣喜若狂地见到了久违的这对石狮子,传诵着文革初期镇上一位姓胡的老工人,怎样在破四旧的疯狂中巧妙转移和收藏保护这对石狮子的故事。这一天古镇人个个笑逐颜开,每个人都享受到了这份保护古镇文化古迹的喜悦。

98年10月又重修放生桥,已经伤过几次心的古镇人民却表现得不理解,他们无端地表示怀疑,表示反对,他们担心,纷纷上告。后来才明白,这是市政府的举措,是有关研究部门直接指导,有专家参与的开发。这时的古镇人才如释重负。但这表现了古镇人民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已具有极大的热情。

这一切说明了朱家角的老百姓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加强,但由于政府部门的宣传缺乏力度,他们的这种保护意识还比较原始,甚至存在着盲目性。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使他们在这方面形成共识,并成为朱家角镇旅游开发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我们觉得我们课题的研究一定会得到居民的支持和帮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对原始资料的整理

通过对先期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的整理,我们惊喜地发现朱家角的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对有些文化遗产的挖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我们应该根据目前的状况来决定挖掘和整理的不同方法。如:圆津禅院中的许多珍贵文物,部分毁于兵燹之祸,部分为寺内不肖僧徒偷出变卖。至解放时,珍品已经不多,后大部分为江苏省文管会接收,收藏于江苏省及苏州市博物馆,少数保存在本区博物馆。五十年代初,禅院被拆,现保留的王昶所撰“重修清华阁记”、“振华长老塔铭记”,及沈光莹撰“重修大殿记”石碑,成为了禅院遗留下来的仅有文物。所以,对圆津禅院的调查研究可以查找资料为主(清·周郁滨撰《珠里小志  圆津禅院小志》就有详细记载)。

朱家角的一部分老房子已被拆除,而原先的古建筑已无现成的资料可查,如:一隅小学。对于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老学堂,不管是镇政府还是旅游公司,都没有留下详细的文字资料,也无建筑照片和音像制品,《朱家角镇镇志》上也只是一笔带过。对于这个文化遗产的挖掘,我们觉得只能把重点放在调查采访,通过当地居民的回忆,寻找一些口头资料。

还有一些文化遗址已遭到严重破坏,如西湖街的雪香斋遗址、漕河街发电厂的遗址已成为了居民杂乱聚居之所,只剩下了一个残败的门垣。有关人士有的早已作古,有些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如:原发电厂股东之一兼工程师但80多高龄的许九峰先生,早已瘫痪在床,正待我们准备去采访的时候,传来了他去世的消息。因此,对这些文化遗址,我们只能从他们的后辈那里得到一些零星的材料。

三、在课题研究中对学生的指导

我们这个课题内容丰富,规模庞大,因此由我们语文组的贺良华、马丽雅、康引新、严伟芸、谢春梅五位青年教师分头指导,后因课题研究的需要,又吸收了物理教师吴培军、英语教师周红参加。主要指导了学生以下的研究工作:

1、查阅资料。

主要查阅了朱家角镇政府、文化馆、旅游公司的档案室和图书馆以及因特网的有关资料。

2、实地考察朱家角镇。

3、采访有关人员。

主要采访朱家角镇政府、文化馆、旅游公司的领导、“镇志”的编写者以及当地的居民。

4、问卷调查。

5、比较鉴别。

走访江浙一带的古镇,并与朱家角古镇作比较,找出本镇的优势和旅游开发的不足之处。

6、学生论文的撰写和修改。

在有关人士和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我们师生的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我们对朱家角古镇的旅游资源重点进行了七个方面的挖掘和研究——朱家角的桥、朱家角的老街、朱家角的老房子、朱家角的旅游食品、朱家角的手工技艺、朱家角的古树名株、河埠、缆石。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顶寒风、冒烈日,不知疲倦地穿行于古镇的幽宅深弄,我们对古镇的了解更具体了,我们对古镇的情感也更加深厚了。

    我们倘徉在朱家角镇的老街,街上的各类小吃食品、手工艺品以及店家展现的那些收藏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镇上还有为数不少的古树名木以及石帮岸、河埠石上一些精美的石雕,特别是城隍庙的两尊石狮子,都是可以欣赏的珍品。可是,这些可以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和保护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仅仅是一息尚存,有的已经遭到破坏,有些几近失传。我们经过调查研究,觉得可以发掘整理,体现出他们应有的价值。

我们走遍了朱家角的九条老街,又发现北大街虽然人气旺盛,但商业气息太浓,而且街面是新铺的粗糙的石板,新建的建筑与原有的房屋风格不和谐,店面被装修成同一种格调的门窗,用了枣红色的油漆,百店一面,死气沉沉,走进北大街就象进了新修的大庙。而东市街是一条完全未被开发但却很有开发价值的典型的明清街,此街幽长深邃,宁静怡人,尤其街面上有朱家角唯一仅存的廊棚,宽广宏大的封火墙等等,因而我们便觉得它更有开发的价值。对这两条风格迥异的老街,我们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在保护与开发的措施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将我们朱家角镇开发得更合理,使朱家角的旅游业蒸蒸日上。

    朱家角镇的民居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堪称一绝。问题是九十年代起始的开发则对她有新的破坏。开发中拆除了老房子,重新修建的仿古建筑,被人们斥之为假古董。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镇上百年以上的老房子现在保存基本完好的,至少在五十幢以上。我们建议对老房子首先要保护,另外,老房子的开发一定要体现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对于朱家角的特色景观——放生桥我们师生更是情有独衷,对于这享有“沪上第一桥”美誉的放生桥,我们的学生通过深入的调查和采访,研究了它的由来、桥的结构、桥上的石刻、石墩、楹联以及桥墩上的石榴树和桥旁的碑亭等,挖掘了放生桥的历史文化价值,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根据朱家角古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我们的学生在调查和采访中得知放生桥从明隆庆五年(1571年)建造至今的四百年中,曾经历过几次整修,而最近的一次是98年的10月,这一次重修虽然对放生桥景点的开发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隐患。譬如,对放生桥台阶的改动就引起了镇民的诸多不满。因此,学生们又饶有兴致地研究起了放生桥的台阶。经过实地勘测、丈量、分析、研究,找出了整修后的放生桥雨天易滑倒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呼吁社会各界一起来保护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一些引导作用,指出了大致方向和一些粗略的设想。具体的研究计划和方案由学生自己制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了必要的帮助,让他们少走弯路。教师真正做到了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挥,并且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学生在对放生桥景观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了整修后的放生桥桥面的一些问题,对此又作了深入的调查;在对朱家角古树名株的考察中,又发现镇上还有许许多多具有文化价值的东西,象砖雕、木雕、河埠、缆石等;当学生考察朱家角人书画收藏的同时,又惊奇地发现朱家角的民间收藏不仅局限于此,它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极其深广的领地。

 

对朱家角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

通过对朱家角古镇旅游资源的挖掘,不仅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和修改,而且我们课题组的七位教师分章编写了研究型学校课程的教材——《朱家角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另外我们还互相合作,编写了朱家角古镇文化旅游宣传讲解资料(中英文双语),并由我统稿、制成光盘,让学生走上街道,走进社区作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古镇,让更多的人都来关心和保护我们古镇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动朱家角古镇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我们的课题来源于朱家角旅游资源的开发,虽然我们所作的研究和探索是极其肤浅的,对古镇文化资源的挖掘也是极其有限的,但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朱家角的认识,培养了关心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而且我们的“学校课程”是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根据特殊的地域特点来设计的,它的构建和设置,成为了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它特别强调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发挥了地方和社区资源的教育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实践的能力。


2019年6月21日 18:2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