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一:《传承地方优秀文化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水平》研究方案

网站首页    教育教研    课题研究    研究方案    子课题一:《传承地方优秀文化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水平》研究方案

2018/5/15 13:25:4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价值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专题形式,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高度,并做出全面系统的规划和部署,使中华传统文化复兴进入全民参与、多层面、有步骤进行的快车道,这是我国文化建设征途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意见》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当前,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建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也成为全面实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和基础。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地区)在遴选学生核心素养指标的过程中,不仅表现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共同趋势,同时也都强调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说:“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科学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规律,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遴选与界定核心素养指标,确保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二是时代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的遴选要面向未来,反映时代发展需求,体现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三是民族性。核心素养的研究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特色,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和历史文化特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中学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多是本地人口,区域性是其本质特征,这一特性决定了中学教育始终渗透着浓厚的区域文化精神。现代学生的一个不足,就是缺失传统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与修养。缺乏这种素质的学生往往表现得心浮气躁,意志脆弱,做事马虎,语言粗野,为人不够谦逊,审美能力低下,举止不够文明等等。学生中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兴趣不大,传统知识缺失,学习根基不牢,传统道德影响力滑坡的现象,家长对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也支持度不高。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数千年积淀起来的传统美德,但这些美德与文化已经和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由于不加以比较辨别的吸收,以至于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在不知不觉中丢掉了自己的文化精华,吸收了他人的文化垃圾。基于以上情况,用优秀的传统地方文化来构建强大的精神支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建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而进行的。它主要通过科学的的方法系统树立和分析中华文化中能够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优秀基因,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构建中的地位,提炼出"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这些思想精粹,作为建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重要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作者: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中国教育学刊》2016.06)

三、课题涵义、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1.课题涵义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改造了自然,形成了社会,创造了文化。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方优秀文化是一个地区漫长岁月的文化积淀,她经过一代又一代当地人民的锤炼,已经融入了当地居民的血脉,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成为他们性格特征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模式为,具有无可取代、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何谓“文化素养”?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的思想言行表现,都是某种程度的文化素养的表现。在人类社会里,常常出现以语言代表文字的意思,或以文字代表语言的含义,甚至以行为来体现出文字和语言所蕴藏之意义的现象,这些都属于文化的内涵。带着诚实、平等的心意,熟练地运用丰富的语言和文字,与人快捷高效地沟通,达到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之目的,则是人类文明社会所要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素养。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应当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这几个方面。

2.课题的理论假设

锦溪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锦溪位于江苏昆山市东南,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五湖(澄湖、淀山湖、五保湖、矾清湖和白莲湖)之间,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锦溪以溪得名,古镇区至今仍保持着一河两街、小桥流水的原有风貌。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锦溪的先民已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锦溪人民勤劳勇敢,素有“枯灯夜读”的好学精神,“捐资办学”的爱国重教精神,以陈三才烈士为代表的革命精神,以天文学家朱文鑫、中科院院士陈华癸、秦国刚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近年来,锦溪一方面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古镇、古桥、古河为依托,为自己精心打造了一张以“中国古砖瓦博物馆”、 “锦溪名人馆” 、“柿园书画馆”、 “张省美术馆”、“古董馆”等十多家民间博物馆为代表的亮丽名片——“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另一方面,她又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五万亩水面和五万亩耕地,以“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宁静古朴的传统村落、渐浓的运动休闲养生氛围”为特色,打造历史人文古镇和运动休闲小镇,要将锦溪建设成为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江南水乡古镇。锦溪在生态建设方面也是屡获殊荣:首批“中国最美小镇”及中国十佳村镇漫游地,“环保部中华宝钢杯环境优秀奖”,“省级水美乡镇”,“绿色苏州”建设县级集体等。锦溪古镇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小桥流水的古朴风光以及锦溪人好学务实的科学精神都为学校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带来了博大精深的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3.研究目标

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以下状况:一、崇洋。喜欢过洋节,追韩剧或好莱坞大片,穿着打扮以海外时尚为标杆,视一切传统的东西为“土”。二、空虚。内心缺乏信仰,为人处世容易走上歧途。没有坚强的意志,不能吃苦,对读书的意义认识不足,被动学习。三、无知。这个无知不是指书本知识,而是对本地的历史,对本地的风土人情,对本地的自然风光的无视造成的无知。这些状况造成他们与父母、长辈、领导、老师之间形成可怕的代沟。我们希望通过搭建平台,让他们接触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参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内化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进一步拓宽教育渠道,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其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直观生动的校外课堂,并与课堂传授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使学生把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以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信。通过对锦溪古镇的美的发现和体会激发生命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人生、情感的感受力,从而培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我们准备尝试以下实践活动来实现传承优秀地方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1.发动学生,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学生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和家长对本地资源的熟悉优势开展下列活动:初一下学期进行“说说家族里的锦溪名人”演讲比赛和“发现小镇之美”摄影活动。初二上学期进行“春联设计书写大赛”,参观民间工匠篾作制作、袜底酥制作工艺。初二下学期进行“锦溪民谚、民间故事整理”活动。初三上学期进行“锦溪砖窑的历史调查”活动,以小组方式分工,调查锦溪历史上砖窑生产的规模、工人工作状况、经济状况、技术状况,并整理成报告。

2.发动老师,将地方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能否利用学校设置的课程,巧妙地把本地传统文化内容渗透进去,使我们的课程教学更生动、更丰富、更有特色、更易被学生接受。

3.营造更具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好视觉元素,让学生沉浸在传统地方文化的氛围中,陶冶文化气质。

本研究初步拟定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分析、整理锦溪古志中的文献资料等,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锦溪的古今历史、文化积淀和风土人情。

2.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及时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有关的论文,把研究过程作为反思过程,以不断深化研究。

3.比较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把本校的研究与其他同层次的学校进行比较,于比较中找出异同点,探索课题研究的深化的切入点。

4.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师生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材料,确定正确的方向。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步骤

1.启动阶段。确立课题,制定方案,召集相关研究人员,开题论证。

2.实施阶段。全面实施研究,分配研究任务分别实施并负责收集资料和活动成果。

3.汇总阶段。补充完善,汇总研究资料全面总结活动效果,形成成果,结题论证。    

六、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和措施

(一)开展培训,明确研究目标

开展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师资培训。组织全校教师深入系统地学习相关的理论,明确实施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开展该项课题研究的价值、研究方法和操作要点,提高实施课题研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二)加强管理,搞好分工合作

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核心人员。组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及相关教师,召开研讨会,分析和确定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成立以学校教科处为中心的研究网络。各科处室分工合作,资源整合。将课题研究内容具体落实到学校各科处室、各教研组、各备课组。要求各位老师以《锦溪中学教科研手册》为载体,围绕主课题和子课题确定自己的校级子课题,进行课题研究。

(三)建立制度,重视研究过程

每月组织一次专题研究活动,各子课题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反馈信息,总结分析各种实验结果。每学年进行一次校内研究成果交流。鼓励教师制作课题研究为内容的原创多媒体课件。鼓励教师围绕课题开始实验课和公开课,撰写研究论文。

(四)依靠社会,建立横向网络

积极争取镇党委、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热情支持。与镇宣传办、镇旅游公司等部门取得广泛联系,按计划开展校外观察、实际和研究活动。与邻近古镇建立研究网点,扩大研究视野。在学校网站建立研究主页,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实验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边实践边总结,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使实验在科学的轨道上顺利的行进。

(五)创设条件,落实保障措施

学校行政部门为课题组和研究者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保障研究经费的合理使用,对研究中付出辛勤努力和获得丰硕成果的老师进行奖励。

七、预期研究成果

1.实践成果:

开发的校本项目学习课程(案例)结集。

2.理论成果:

论文;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课题组长:杜道亮   

副组长:金英   徐爱华

研究人员:全体教师 


2019年6月21日 18:24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