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

网站首页    教育教研    课题研究    研究方案    子课题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

2018/5/15 13:31:09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价值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要“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指出,要“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修养、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并强调“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还要求各级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新课程确立的“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了实验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价值取向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潮流,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价值观和负责的生活态度,具有创造意识和能力,善于发现和自主探究,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善于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生态伦理意识,能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育要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做事,具备良好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社会参与能力就是指中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亲近社会,参与具体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的能力。

我校是一所具有70年办学历史的农村中学,地处有着悠久历史、旖旎风光和具有“民间博物馆之乡”之称的江南水乡古镇——锦溪。锦溪拥有25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昆山市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乡镇:2015年,锦溪水乡古镇成功入选《非遗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锦溪宣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古砖瓦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连同袜底酥、水乡服饰、水乡木船制作技艺三个昆山市级非遗项目。除此之外,还有圆作、稻作、渔作文化,桥文化、古诗文化、名人文化、博物馆文化等等。

锦溪古镇优秀的地方文化,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带来了博大精深的内涵。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被童子军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社区管理组织所分解,学校只是起到了辅助和输送的作用。在中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改革被推动,附加在课程体系上的课标教材、封闭实践基地、素质报告承担了更多的实际责任。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经验,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些较为成熟的经验都可供我们去借鉴、去摘取。借鉴国内外很多成功的案例,利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铺垫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而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实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今社会的我们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如何研究借助地方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伴随着时代演进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科技信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信息知识量急剧增加,许多新的学生素养研究应运而生。学校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前沿阵地,最大化发挥学校教育,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时代语境,努力构建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场”,这是我们当今最重要的,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三、课题涵义、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一)课题涵义

1.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与传统实践活动强烈的目标性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多种主题,多种任务模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这种复合不是来自教师的人为复杂化,而是来自于学生个体对实践活动主题的更深入认识和挖掘过程。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2.地方优秀文化

地方文化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文化。一般来说,其范围有限,并可能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不同或为其分支。而地方优秀文化是一个地区漫长岁月的文化积淀,她经过一代又一代当地人民的锤炼,已经融入了当地居民的血脉,成为他们性格特征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模式为,具有无可取代、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3.社会参与意识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主要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二)理论假设

为了保证本课题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寻找有力的理论支撑。本课题以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为引导,特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等理论为依据,开展有效的课题研究。

 1.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积极主动构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不是简单知识的传授者和呈现者,而是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理解,教师应重视因经验背景的差异,而形成的学生个体差异,并就此作出调整,进行外部引导。这正是研究性学习中对于教师的新的角色定位。

建构主义提倡学习的互动性,认为学习不是学生孤立的活动,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学习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互动完成,要在学习小组中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促进人与人间的合作与联系,这正是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的目标体现,要求学生学会分享,乐于合作的精神。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特点要求研究课题与项目范围选择广泛,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立足于研究学生更多关注的社会或其他问题;其实践性特点要求研究性学习应理论联系实际,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特别关注环境、经济、科学等与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相关的重大问题。而建构主义强调了学习的情境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和周围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通过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习是具有情境性的。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学习内容。这正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与实践性特点。

2.人本主义理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形成了一种有别于行为主义理论的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他们将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学上,形成了独特的人本主义教育学思想。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让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莫雷主编:《教育心理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让学生得到身体、心理、情感、智力、人格整体全面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重理论而轻能力,重分数的高低而轻视情感态度的教育,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亲生参与研究探索,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收获更多的知识,能力得到提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交流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学习目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育的过程应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而教,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教师对待学生要“无条件积极关注”,师生间真诚平等相处。我国新课程思想的一大亮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此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3.互动型教学理论

互动型教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

(三)研究目标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在活动中彰显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提高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乃至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自主选择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和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感悟,获得经验,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本课题通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来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进行研究;以个人或小组组织活动的形式出现,活动中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本课题研究面向全体学生,活动具有面广的特点。利用学生固有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去观察、去研究、去发现,而不是按照老师的意图去完成。通过活动做到人人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功。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是苏州市陶研学会十三五课题《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下面的子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试图在主课题的引导下,重点研究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如何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以及地方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着怎样独特的优势。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学生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以活动促研究、以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意识为目的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推动优秀地方文化在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意识中的作用。

(二)研究内容

通过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有中学生情趣和时代气息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各个方面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中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从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1.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本身资源开发的研究。

2.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本身资源开发的研究。

3.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内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4.综合实践活动中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外实践活动的研究

5.综合实践活动中家庭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个案研究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行动分析法等。在本课题的研究实施中,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外出参观及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研究教学策略和评价的过程中主要用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了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尊重学生的兴趣,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我们则采用了调查法。

五、课题研究过程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3——2016.8)

1.根据主课题的时间安排,本课题的老师根据研究的内容 , 制定个人研究课题方案,组成课题群。

2.开展理论学习,建立有关制度和措施,筹备课题研究经费,保障课题的顺利进行。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6.9——2018.9)

1.师生参与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访问访谈、专题研究、课程开发等形式,进一步了解锦溪文化的内涵。

2.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各项措施,逐步完成相关论文和实验报告。

(三)阶段评估与调控阶段(2018.10—2019.9)

1.课题组内的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合作研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提升研究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整理研究资料,形成中期研究成果与结论。

2.召开中期评估会议,争取更多专家的帮助和支持,及时调控研究过程。

(四)总结阶段(2019.10—2020.10)

1.课题组负责老师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整理课题研究的研究报告、活动案例、论文撰写及收集。

2.编辑课题成果集,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音像资料的收集,为课题开展提供更丰厚的本土资源和案例示范。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上报并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和措施

本课题的操作要点是1、如何定位地方传统文化,锦溪地方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何选择学生能够接受并可以学习的内容?2、采用怎样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如何确保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面?以上这些都是保证课题能够进一步开展的基础和重点。

要保证能够开展课题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措施跟进。1、老师发动宣传,并且关注活动开展的情况,定期鼓励。2、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和家长形成共识,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好社会参与意识,受益无穷。3、定期表彰优秀的积极分子,形成榜样作用。4、建立合作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开展活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七、成果形式

(一)阶段成果

阶段性成果主要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果,主要包括研究报告、案例研究、经验总结、论文等。最终成果主要指在课题结束后所产生的终结性成果,形式多样,文本成果主要包括研究报告、案例研究、经验总结、论文、校本教材、管理手册等;实践成果主要包括成果的展示活动、公开课、经验交流总结会等。、

(二)终期成果

通过课题的研究,确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在富有乐趣的活动中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对锦溪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一定程度的学习,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在传承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争取出版具有学校元素的校本教材,形成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

八、课题管理

课题实施保障措施: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与进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对课题实施进行保障,从而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先,要在学校范围内对课题研究进行大力宣传,做到校内人人皆知,人人有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动员全校教职工群策群力,在课题进行过程中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支持,从思想上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其次,明确课题研究管理体系,在校外专家组的指导下,建立以课题为首的课题管理体系,明确职责,清晰任务,将课题研究层层落实,从研究执行上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最后,建立课题实施奖惩制度。由课题管理小组负责制定,依据评价结果,给予各课题小组成员相应的奖惩,并将这些奖惩结果纳入学校的评价体系之中,如教师职称、薪酬、福利、晋升等,从而激发教师的内在活力,从内在驱动力上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

 


2019年6月21日 18:24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