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三•五”重点课题

网站首页    教育教研    课题研究    研究方案    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三•五”重点课题

2017/3/22 15:51:44

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三•五”重点课题

 

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价值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要“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并指出,要“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建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也成为全面实施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和基础。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地区)在遴选学生核心素养指标的过程中,不仅表现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共同趋势,同时也都强调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说:“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科学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基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规律,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遴选与界定核心素养指标,确保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二是时代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的遴选要面向未来,反映时代发展需求,体现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三是民族性。核心素养的研究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特色,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和历史文化特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地方优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优秀文化是一个地域漫长岁月的文化积淀,经过一代又一代当地人民的锤炼,已经融入了当地人民的血脉,成为他们性格特征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模式为,具有无可取代、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深刻变革时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的影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形成蕴含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抵御社会不良信息和负面现象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成长、成才,奠定中华民族当前乃至未来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用地方优秀文化教育青少年,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是一所具有70年办学历史的农村中学,地处有着悠久历史、旖旎风光和具有“民间博物馆之乡”之称的江南水乡古镇——锦溪。锦溪拥有25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昆山市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乡镇:2015年,锦溪水乡古镇成功入选《非遗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锦溪宣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古砖瓦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连同袜底酥、水乡服饰、水乡木船制作技艺三个昆山市级非遗项目。除此之外,还有圆作、稻作、渔作文化,桥文化、古诗文化、名人文化、博物馆文化等等。

锦溪古镇优秀的地方文化,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带来了博大精深的内涵。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构建,必须认真剖析锦溪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继而建构起能够真正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切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二、课题涵义、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1.课题涵义

地方文化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文化。一般来说,其范围有限,并可能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不同或为其分支。而地方优秀文化是一个地区漫长岁月的文化积淀,她经过一代又一代当地人民的锤炼,已经融入了当地居民的血脉,成为他们性格特征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模式为,具有无可取代、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要发掘和利用锦溪地方优秀文化,并将其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资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传承、保护和传播锦溪的原生态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让他们成为江南水乡文化最好的守望者。

2.课题的理论假设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改造了自然,形成了社会,创造了文化。地方优秀文化是一个地区漫长岁月的文化积淀,她经过一代又一代当地人民的锤炼,已经融入了当地居民的血脉,成为他们性格特征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模式为,具有无可取代、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锦溪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锦溪位于江苏昆山市东南,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五湖(澄湖、淀山湖、五保湖、矾清湖和白莲湖)之间,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锦溪以溪得名,古镇区至今仍保持着一河两街、小桥流水的原有风貌。远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锦溪的先民已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锦溪人民勤劳勇敢,素有“枯灯夜读”的好学精神,“捐资办学”的爱国重教精神,以陈三才烈士为代表的革命精神,以天文学家朱文鑫、中科院院士陈华癸、秦国刚为代表的科学精神。近年来,锦溪一方面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古镇、古桥、古河为依托,为自己精心打造了一张以“中国古砖瓦博物馆”、 “锦溪名人馆” 、“柿园书画馆”、 “张省美术馆”、“古董馆”等十多家民间博物馆为代表的亮丽名片——“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另一方面,她又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五万亩水面和五万亩耕地,以“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宁静古朴的传统村落、渐浓的运动休闲养生氛围”为特色,打造历史人文古镇和运动休闲小镇,要将锦溪建设成为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江南水乡古镇。锦溪在生态建设方面也是屡获殊荣:首批“中国最美小镇”及中国十佳村镇漫游地,“环保部中华宝钢杯环境优秀奖”,“省级水美乡镇”,“绿色苏州”建设县级集体等。锦溪古镇源远流长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为学校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为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带来了博大精深的内涵。

3.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自觉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感情,弘扬求实创新、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探索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和规律,建立科学的、有良好机能的新时期教育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逐步形成“爱家爱国,人文关怀,传承文明,弘扬精神,培养能力”,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让他们成为江南水乡文化最好的守望者。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思路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馆藏书、报刊资料、网上资料和其他媒体信息、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让师生广泛接触锦溪的地方文化。通过访问、座谈、问卷调查,查阅、分析、整理文献资料等方式,让师生全面、深入地了解锦溪文化的内涵。采用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相结合,文化研究、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出并阐述问题、收集与讨论信息,及时评价总结与反思,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论证,得出科学的结论。组建教科人员、行政领导和一线教师三结合的研究小组和本校全体师生参与的研究队伍,进行整体性的广泛研究。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发掘和弘扬古镇积淀的优秀文化,将地方优秀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陶冶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

(2)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构建的研究,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古镇的优秀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3)开发校本课程,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利用地方优秀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

3.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定位于行动研究,即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引导并组织教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协作式研究,解决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同时还将综合运用以下一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分析、整理锦溪古志中的文献资料等,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锦溪的古今历史、文化积淀和风土人情。

(2)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及时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撰写有关的论文,把研究过程作为反思过程,以不断深化研究。

(3)比较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把本校的研究与其他同层次的学校进行比较,于比较中找出异同点,探索课题研究的深化的切入点。

(4)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师生座谈会了解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材料,确定正确的方向。

(5)案例研究法:各子课题的研究应重视通过案例研究法, 共同探讨行动研究过程中呈现的问题, 通过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助, 提升案例的价值, 引导师生通过案例,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6)分析综合法:对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综合,形成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等成果。

四、课题研究过程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3——2016.8)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分析调查锦溪地方文化现状,我校具体情况,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上报有关职能部门寻求支持。

2.各子课题的老师根据研究的内容 , 制定个人研究课题方案,组成课题群。

3.开展校本培训,建立有关制度和措施,筹备课题研究经费,保障课题的顺利进行。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6.9——2018.9)

1.师生参与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访问访谈、专题研究、课程开发等形式,进一步了解锦溪文化的内涵。

2.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各项措施,逐步完成相关论文和实验报告。

(三)阶段评估与调控阶段(2018.10—2019.9)

1.各课题组的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合作研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提升研究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整理研究资料,形成中期研究成果与结论。

2.召开中期评估会议,争取更多专家的帮助和支持,及时调控研究过程。

(四)总结阶段(2019.10—2020.10)

1.各子课题负责老师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整理课题研究的研究报告、活动案例、论文撰写及收集。

2.编辑课题成果集,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音像资料的收集,为课题开展提供更丰厚的本土资源和案例示范。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上报并申请结题。

五、预期研究成果 

“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研究报告

“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研究报告

“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研究报告

《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与研究论文集》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和其它音像资料

校刊《锦中教育》课题研究专辑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课题组组长:陈祥龙;课题组副组长:鲁建生、张永娟

2、该课题落实以下子课题:

①“发掘和弘扬古镇积淀的优秀文化,将地方优秀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陶冶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

组长:杜道亮   副组长:金英  徐爱华

②“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构建的研究,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古镇的优秀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组长:朱勇全   副组长:晏燕平  刘  振

③“开发校本课程,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利用地方优秀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组长:朱菊根   副组长:於  根  王寿阳

 

 

 

        昆山市锦溪中学课题组    

           2016.09

 


2019年6月21日 18:24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