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十三•五”科研课题
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十三•五”科研课题
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价值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倡导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加强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促进学校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学校课程可以是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也可以是学校根据发展需要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后所形成的课程。
锦溪,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志载:“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曰‘锦溪’”。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苏州城时,这里已成集镇,初显兴盛。锦溪,是君妃恩爱的见证之地。史载,南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后,水葬在锦溪的五保湖中,锦溪也因此被御赐为“陈墓”,并沿用了830余年,直到1992年才恢复古名。锦溪,是文人将相的眷恋之所。相传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此隐居;明代诗人高启、文征明等亦在锦溪留下了众多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
初中学生正是道德养成的关键时刻,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利用锦溪特有的文化资源,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形成家乡意识。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锦溪古镇优秀的地方文化,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带来了博大精深的内涵。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构建,必须认真剖析锦溪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继而建构起能够真正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切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经验,但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些较为成熟的经验都可供我们去借鉴、去摘取。借鉴国内外很多成功的案例,利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作为铺垫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而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实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今社会的我们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如何研究借助地方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伴随着时代演进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科技信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信息知识量急剧增加,许多新的学生素养研究应运而生。学校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前沿阵地,最大化发挥学校教育,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把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时代语境,努力构建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场”,这是我们当今最重要的,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三、课题涵义、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一)课题涵义
1.地方优秀文化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改造了自然,形成了社会,创造了文化。地方优秀文化是一个地区漫长岁月的文化积淀,她经过一代又一代当地人民的锤炼,已经融入了当地居民的血脉,成为他们性格特征的一部分,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与行模式为,具有无可取代、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2.社会参与意识
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社会参与意识也是学生必要的综合能力之一,利用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学生通过讲解本地传统文化,能够对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小导游、小向导的方式,在增加本地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角色意识,让学生健康融入了社会,触摸到了社会,关心到了身边小事。通过活动开展,这些常年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们走出了校园、接触了社会,学会了关心,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往,学会了生存,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们在活动中也品尝到了进步、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通过活动,学生树立了健康、积极、互助的人生态度,有了一定的社会活动经历、知识、技能,对民主意识、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有了实质性的感受,达到了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目的。
(二)理论假设
为了保证本课题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寻找有力的理论支撑。本课题以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为引导,以发展性教学理论等为依据,开展有效的课题研究。
1.发展性教学理论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代表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学论专家赞科夫。赞科夫教育实验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要在学生的一般发展上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一方面是对特殊发展(即数学、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而言,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
2.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论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之所以生活具有教育意义是由于生活中的矛盾使然。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过康健的生活便是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因此,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教育与生活具有高度一致。
3.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理论
陶行知说:“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陶行知先生倡导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的—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任其自由翱翔,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三)研究目标
针对我校师生多元的文化特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挖掘地方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挖掘课内课外教育的各种资源,构建各种教育载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有机、有序、有效地把地方优秀文化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坚韧不拔的健全人格和爱国、爱家、爱校的健康情感。
结合锦溪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探索开展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的方法与途径,构建有锦溪地域特色的教育实施体系,围绕学校“传承优秀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形成具有古镇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研究适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工作实践,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使广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得到显著增强,使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思想道德素质都得到显著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是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的“十三•五”科研课题《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本课题重点了解1、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什么?2、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3、传统地方优秀文化的实质是什么?4、传统地方优秀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怎样的独特优势?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学生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以活动促研究,以学习促提升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推动传统地方优秀文化在提升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
1.开展古镇文化教育分年级研究。
初一年级,围绕勤劳淳朴、孝敬父母的主题,以基础道德情感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为目标,在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习惯上提出要求,从唱国歌、了解家乡人文底蕴、参与学校志愿者的管理等方面,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校的情感。
初二年级,围绕遵规守纪、争做合格公民主题,以学生文明素的提升为目标,在心理健康、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提要求,通过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独立自主、坚韧不拔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初三年级,围绕重视学业、争当合格毕业生主题,以提高自身的学业水平和感恩意识的培养为目标,在学习能力、理想信念等方面提要求,通过访谈本地一些名人、开设研究性课程、组织参观活动等,让学生能正视自己的人生选择、树立理想、发奋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同时学会感激父母、老师、亲友及社会对自己的关心和培养。
2.开展古镇文化的校本教材研究。
积极挖掘古镇资源,研究、开发出一系列有古镇特色的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古镇教育体系,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围绕办学理念,学校利用特有的古镇资源,着重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加深对家乡的情感。让学生熟悉古镇的文化,从而热爱锦溪这块土地,让外来民工子女也知道古镇的优秀文化,从而宣传锦溪。让所有学生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加深对我国几千年文明史的了解,形成爱国、爱家的观念。以“传承古镇文化”为突破口,在各类课程中,秉承古镇文化精神,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陶冶情操,自觉锤炼,利用一切资源和条件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3.围绕古镇优良文化教育,开展系列活动。
重视开展节庆教育,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积极开展仪式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教育活动的激励作用,尤其要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严格规范敬礼、唱国歌、国旗下讲话等仪式的程序。重点进行入团、十四岁生日等仪式教育。在仪式活动中融入爱国情感、历史文化和基础道德等教育内容。
充分利用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实践特点,利用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中学生的实际要求,通过参观和走访古镇景点,探究古镇特色文化,引导学生了解、体验地方文化,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教育中的作用,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地方特色,建立理论学术类、文学类、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等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报刊、书籍,收集相关的资料文献,整理分析,了解锦溪地方的历史和知识。并参照这些文献资料,结合学生实际编写出简单易懂的校本教材。
2.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课题的发展状况及时反馈,同时征求学生对校本教材的意见和建议。
3.行动研究法
以我校为实际对象,在我校范围内针对课题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探索、改进工作,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直接目的,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课题研究过程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3——2016.8)
1.根据主课题的时间安排,本课题的老师根据研究的内容 , 制定个人研究课题方案,组成课题群。
2.开展理论学习,建立有关制度和措施,筹备课题研究经费,保障课题的顺利进行。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6.9——2018.9)
1.师生参与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访问访谈、专题研究、课程开发等形式,进一步了解锦溪文化的内涵。
2.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各项措施,逐步完成相关论文和实验报告。
(三)阶段评估与调控阶段(2018.10—2019.9)
1.课题组内的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合作研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提升研究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整理研究资料,形成中期研究成果与结论。
2.召开中期评估会议,争取更多专家的帮助和支持,及时调控研究过程。
(四)总结阶段(2019.10—2020.10)
1.课题组负责老师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整理课题研究的研究报告、活动案例、论文撰写及收集。
2.编辑课题成果集,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音像资料的收集,为课题开展提供更丰厚的本土资源和案例示范。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上报并申请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和措施
本课题的才做要点是1、如何定位地方传统文化,锦溪地方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如何选择学生能够接受并可以学习的内容?2、采用怎样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如何确保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参与面?以上这些都是保证课题能够进一步开展的基础和重点。
要保证能够开展课题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措施跟进。1、老师发动宣传,并且关注活动开展的情况,定期鼓励。2、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和家长形成共识,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好社会参与意识,受益无穷。3、定期表彰优秀的积极分子,形成榜样作用。4、建立合作小组,以小组的方式开展活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七、成果形式
(一)阶段成果
阶段性成果主要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果,主要包括研究报告、案例研究、经验总结、论文等。最终成果主要指在课题结束后所产生的终结性成果,形式多样,文本成果主要包括研究报告、案例研究、经验总结、论文、校本教材、管理手册等;实践成果主要包括成果的展示活动、公开课、经验交流总结会等。、
其他成果:德育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夯实古镇传统优秀文化。
(二)终期成果
通过课题的研究,确实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在富有乐趣的活动,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认识。对锦溪本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一定程度的学习,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在传承的过程中发扬光大。争取出版具有学校元素的校本教材,形成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课题组组长:陈祥龙 课题组副组长:鲁建生、雷宇
2、该课题落实以下子课题:
①“在文科教学中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
组长:高学珍 副组长:赵利霞 任 虹 参与人员:全体教师
②“在理科教学中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
组长:唐国庆 副组长:谈 茜 封艳花 参与人员:全体教师
③“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
组长:柳 健 副组长:叶 文 侯 飞 参与人员:全体教师
课题实施保障措施: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与进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对课题实施进行保障,从而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先,要在学校范围内对课题研究进行大力宣传,做到校内人人皆知,人人有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动员全校教职工群策群力,在课题进行过程中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支持,从思想上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其次,明确课题研究管理体系,在校外专家组的指导下,建立以课题为首的课题管理体系,明确职责,清晰任务,将课题研究层层落实,从研究执行上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最后,建立课题实施奖惩制度。由课题管理小组负责制定,依据评价结果,给予各课题小组成员相应的奖惩,并将这些奖惩结果纳入学校的评价体系之中,如教师职称、薪酬、福利、晋升等,从而激发教师的内在活力,从内在驱动力上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
昆山市锦溪中学课题组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