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二:《在理科教学中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当代校园环境文化的现状及新的课程标准对校园文化提出新要求。2006年4月25日《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地方优秀文化的建设与研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规律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
2、我校所在地——锦溪,有丰富的地方优秀文化。我校以“十三五”课题《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为契机,深入挖掘锦溪的文化资源和锦溪中学本身具有的文化资源,大力进行校园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我校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农村中学,地处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博物馆之乡”——锦溪。锦溪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之外,还有丰富而宝贵的人文资源。如陆曙轮,昆山锦溪人,著名画家;吴建初,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委员;汤定宇,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文化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历任武汉大学、西北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华东师大教授;秦国刚,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半导体物理教研室主任,固体物理专业博士生导师等等。锦溪中学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如:朱文鑫(1883.9.9-1938.3.26),学校创办人,字贡山,小名昌生,别号槃亭,陈墓(现更名锦溪)镇人,中国现代天文学家。曾任上海南洋公学(即今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教授。陈子彝,被昆明国立云南大学聘任文法学院教授。1933年,任苏州省图书馆主任,兼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美术史金石教授。1938年,由上海东吴大学聘为东吴大学文理学院教授。1945年,槃亭中学(现锦溪中学)创办,被聘为学校董事,并聘任槃亭中学校长。王之昌,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副研究员。1951年9月,考入我校,在校学习期间,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中名列前茅,曾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学生,1984年荣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同时,被载入1984年的中国百科年鉴。锦溪中学的发展历史上,无论是人文还是历史都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历史文化,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培养学生的宝贵资源。
3、“在理科教学中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是我校“十三五”课题《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十三五”课题分三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在理科教学中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直接影响我校“十三五”课题研究的成败。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课题旨在研究如何在理科教学中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如何让锦溪的优秀文化渗透到我们理科的教学中去,并在传承与渗透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通过我们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努力发扬光大地方文化,建设好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培育好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为我校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摸索新路子。
2、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在理科教学中传承地方优秀文化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实践与研究”这个子课题,旨在更好的了解地方优秀文化、发扬地方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以古镇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依托,开展研究和讨论,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从而对教育教学具有以下实践意义:
①努力探索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让师生共同了解锦溪的过去和现在,提高我们的思想和觉悟,有利于千年古镇的保护与发展。
②理科教学中传承地方优秀文化需要全体理科教师与学生的参与,让师生在建设中去感知和发现,无形中提高广大师生的参与意识和保护意识,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
③地方优秀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创设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全面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锦溪古镇地方优秀文化的研究和实践。锦溪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具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广的文化积淀。锦溪又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拥有以“中国古砖瓦博物馆”、“锦溪名人馆”为代表的十三家民间博物馆。锦溪可谓“人杰地灵”之地,有丰富的地方民俗。锦溪的茶文化、窑文化、砖文化等都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先研究锦溪地方文化,再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去,最后引导学生去参与实践和发扬。
2、校园优秀文化的研究。校园优秀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概念为具体内容。锦溪中学历史悠久,既有风光的过去,又有开拓创新的现在,研究校园的发展历史,校园的人文文化,校园的制度文化等优秀校园文化。让师生了解校园优秀文化,并将校园文化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3、古镇优秀文化与校园优秀文化的结合。古镇文化与校园优秀文化看似没有太大关联,但是,当一所学校坐落在一个千年古镇中时,古镇所形成的独特自然风光和深广的文化积淀无形的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也会反作用于古镇文化的发展。研究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服务。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1、积极组织,形成课题的管理、研究网络。以课题组总体安排为指导,积极开展子课题的组织安排,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成立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十三五”研究小组,明确任务,责任到人。
2、完善学习、培训制度。使课题研究人员在理论学习中增强科研实践能力,在课题实践中丰富理论素养,提高科研水平,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服务。
3、积极开展研究活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让师生广泛接触锦溪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通过对古镇住户的访问、座谈、问卷调查等活动方式,全面了解古镇的文化内涵。同时,根据不同要求,开展多种形式展示活动。在组织活动中,完成研究工作。
4、重视课堂教学的渗透功能,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在理科教学中,任课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联系,实例中多用地方优秀文化的例子,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地方优秀文化的教育。
五、研究方法
文献法:收集锦溪古镇信息资料,借助先进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实践。
观察记录法:在课题研究其间,经常对学校环境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并定期做好记录,了解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作用,指导下阶段工作。
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师生座谈会了解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材料,确定正确的方向。
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具体情况的掌握和控制,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使之系统化,提炼经验,形成理论。
六、研究程序与步骤
本课题研究程序:制订课题研究方案、研究开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课题总结等,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5——2016.8)
1.组建子课题研究小组,分析调查锦溪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现状,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报课题组批准。
2.子课题的老师根据研究的内容 , 制定个人研究课题方案,组成校园环境文化研究课题群。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6.9——2018.9)
1.召开子课题开题会议,确定具体方案,分工合作实施;开展校本培训,建立有关制度和措施,筹备课题研究经费,保障课题的顺利进行。
2.师生参与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访问访谈、专题研究、课程开发等形式,进一步了解锦溪历史文化的内涵。
3.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各项措施,逐步完成相关论文和实验报告。
(三)阶段评估与调控阶段(2018.10—2019.9)
1.课题组的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合作研究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提升研究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整理研究资料,形成中期研究成果与结论。
2.召开中期评估会议,争取课题组帮助和支持,及时调控研究过程。
(四)总结阶段(2019.10—2019.10)
1.子课题负责老师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整理课题研究的研究报告、活动案例、论文撰写及收集。
2.编辑课题成果集,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音像资料的收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丰厚的本土资源和案例示范。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上报并申请结题。
七、主要参考文献:
(1)《论校园文化》高占祥主编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
(2)《校园文化学》张成铭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
(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形象塑造杜天人教育科学论坛1993年第4期
(4)浅谈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
(5)《校园文学论》张官禄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
(6)论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7)《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 罗索夫斯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0)有益于校园文化的社会学透视理论观察1998年第3期
(8)21世纪校园文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导向河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9)论学校管理视角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5期